2016
年
10
月
15
日
早8:30时,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奥兰多·哈里曼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席教授、《公共图书》联合创始人和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化史家和女性主义理论主义家莎伦·马库斯(Sharon Marcus)在我校中心校区东荣大厦十楼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奥尔巴赫的《摹仿论》与批评尺度的价值”的学术讲座。
马库斯教授与斯蒂芬·贝斯特(Stephen Best)于2009年提出“浅表阅读”的概念,在美国学术界引发激烈的争论,为了回应和继续问题的探讨和研究,马库斯教授由分析文学批评经典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开始进一步发掘文学批评的意义和评价尺度问题。本次讲座的课题,马库斯教授刚刚在《现代语言季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2016.09)发表,是第一次在中国公开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一、摹仿论的特殊风格:不稳定的评价尺度。奥尔巴赫似乎独有一套完全不同其他批评著作的标准和尺度。值得注意地是《摹仿论》涉及众多不同的语言和文本,但采用的却绝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批评方法,奥尔巴赫的批评不断地流动于对文本的微观与宏观、放大与缩小的观察中,令《摹仿论》保持生命力的正是他在讲述的例证与一个庞大数据库之间的自如切换。
二、奥尔巴赫的四种批评技巧:描述、理解、解释、评价。描述即对事物及其运作行为方式的语言书写,用语言表现一种视觉性的特征;理解意在事物背后的意义。解释尽管必然依靠文本的描述和理解,但解释意味着文学批评家自成体系(因果关系)的工作,解释在文学批评中并不被看做是深入、重要的工作,这种把文本和现实事件连接的方式只是一种线性的追踪方式。评价涉及结论、判断、价值、性质、社会及政治影响等等。评价告诉我们一个文本是否优秀和低劣、成功与失败,是否值得我们去读。通过《摹仿论》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奥尔巴赫采用了一种综合、多样的批评方法和手段,描述和评价常常结合在一起,四种技巧也并不能完全剥离开来。
三、如何衡量《摹仿论》:“引用”和“解释”,对原文的直接引用体现了文本本身的价值,对于文章摘要的描述同样可以描述全篇主题。奥尔巴赫认为转换长短篇幅的能力是衡量模仿价值的重要考量,因此他非常看重历史主义。从范围上讲,描述展示个性,而阐述解释共性,优秀的文字应该同时满足揭示事物普遍性和阐述事物内核,涉及尽可能宽广的内容范围。
最后,马库斯教授与文学院师生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流,对师生提出的“模仿的概念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发展与变化”、“现实的呈现与记忆的关系”、“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转向与大数据分析”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本讲座由万象城在线登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共同主办,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名家讲座。文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金铖副教授、宁欣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陈佳利)